




離心型利用離心力輸水的想法早出在列奧納多·達芬奇所作的草圖中。1689年,法國物理學家帕潘發(fā)明了四葉片葉輪的蝸殼離心泵。但更接近于現代離心泵的,則是1818年在美國出現的具有徑向直葉片、半開式雙吸葉輪和蝸殼的所謂馬薩諸塞泵。1851~1875年,帶有導葉的多級離心泵相繼被發(fā)明,使得發(fā)展高揚程離心泵成為可能。盡管早在1754年,瑞士數學家歐拉就提出了葉輪式水力機械的基本方程式,奠定了離心泵設計的理論基礎,但直到19世紀末,高速電動機的發(fā)明使離心泵獲得理想動力源之后,它的優(yōu)越性才得以充分發(fā)揮。在英國的雷諾和德國的普夫萊德雷爾等許多學者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離心泵的效率大大提高,它的性能范圍和使用領域也日益擴大,已成為現代應用廣、產量泵。
選擇水箱、水塔的提升泵應盡量減少泵的臺數,宜一用一備;當單泵可以滿足要求時,則不宜采用多臺并聯方式;若必須采用多臺并聯運行或大小泵搭配方式時,其型號、臺數不宜過多,型號一般不宜超過兩種,水泵的揚程范圍應相近;并聯運行時每臺泵宜仍在區(qū)范圍內運行。變頻調速泵(組)設計供水流量應保證滿足生活給水系統(tǒng)中的設計秒流量的要求。電源須可靠(雙電源或雙回路供電);水泵的工作點應選在水泵特性曲線(Q-H曲線)的工作區(qū)內,并不得選在Q-H曲線的延長線上,設計的不利工作點應在水泵特性曲線區(qū)段的右端點,即水泵出水量、而揚程較低但能滿足要求的那個點,也就是水泵特性曲線區(qū)的低點與管道特性曲線的交叉點。水泵調速工作范圍能盡量在水泵段內;調速范圍宜設在水泵供水量的25%~之間;設備應具有水位自動控制功能。
生活加壓給水系統(tǒng)的水泵機組應設置備用泵,備用泵的供水能力應大于一臺運行水泵的供水能力,水泵宜自動切換,交替運行。7)、水泵所配電機的電壓應相同,且電源制式應與國家電網供電制式相同。
您好,歡迎蒞臨廈門鑫永元機電,歡迎咨詢...